冬至节气的特点 有哪些气候特征
冬至节气是为我国冬季第三个节气,代表着白昼最短、气温下降的特点,所以每当冬至日到来的时候,民间都会吃一些热量比较高的食物,并且准备好过冬的物品,预防寒潮来袭。
冬至节气的简介
冬至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22个节气,斗指子,太阳黄经达270°,于每年公历12月21-23日交节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,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。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,这天过后它将走“回头路”,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(23°26′S)向北移动,北半球(我国位于北半球)白昼将会逐日增长。
冬至节气的气候
在天文意义的气候特点上,冬至日的白昼虽短,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;冬至前不会很冷,因地表尚有"积热",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;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,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,显然偏迟。冬至这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℃以下,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℃至8℃左右;东北大地千里冰封,琼装玉琢;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;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;而冬至这天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通常在10℃以上。
冬至节气的天文现象
现代天文科学测定,冬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270°(冬至点)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(又称为冬至线),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因此,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的一日,并且纬度越高,白昼越短,黑夜越长。对北半球各地而言,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。在北极圈以北,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下,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。冬至这天,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,比南半球少了约50%,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。
微信扫码关注
更新实时通知